北青传媒、乂媒体、WaytoAGI 携手策划“北青数字艺术展——我AI北京”主题展在北京地铁4号线和大兴线展出,后续会分批展出各类AI创作的优秀作品。“北青数字艺术展——我AI北京” 以AI智能为笔,以古都风华为墨,绘就一场数字与人文交织的盛景。创作者们通过AI技术重新诠释北京风貌,创造出具有北京印记、文化传承、创新立意的影像作品,如金石镌刻遇数字春雨,既存古意斑驳,又绽新蕊灼灼,展现了创作者对北京城市形象的无限遐想,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北京。
展出作品包括:
- 曹雅文-剪影京华
- 常超-京古辉映,京典永筑
- 丁理-北京新地标
- 关广鑫-经典icon贝雕蒲扇摆件
- 薛婷玉 李梦伊-延庆长城
- 赵旻-京门九章
一、展览背景与组织
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实践历经壁画、雕塑、一体化装置等多种形态,如燕房线大石河东站“一体化空间装修”、4号线艺术展示区等尝试不断丰富公共空间的艺术表达。
“北青数字艺术展”首度由北青传媒携手乂媒体社区策划执行,2024年秋季曾在三里屯工体站与西直门站亮相,以AIGC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焕新地铁通道的视觉体验。2025年新版“我AI北京”再次升级,纳入WaytoAGI国际AI平台资源,旨在让技术与艺术在城市动脉中交融。
二、主题与理念
本届展览以“智能共创·城市共鸣”为核心理念,倡导艺术家与AI算法并肩作画,将城市记忆、未来想象与公益精神注入每一帧画面。
数字艺术不再是单纯的静态展示,正在迈向沉浸式体验。成都地铁东大路站的数字艺术沉浸空间便为乘客带来超千平米的视觉盛宴,这种“即看即享”的模式为北京地铁提供了有益启示。
同时,“媒介与技术的可介入性”早已成为中国数字艺术策展的重要命题,从传统公共项目到AI艺术对谈,艺术走向大众的路径愈发多元与开放。
三、首批获奖作品亮点
- “地铁脉搏”互动装置:通过乘客刷卡与实时人流数据联动,光影律动宛若心跳,提醒人们关注自身与城市的共生节奏。此类AI与人脸/动作识别互动艺术,正如商汤科技在新加坡地铁的实践所见,将虚拟与现实无缝衔接。
- “未来北京”AI影像系列:WaytoAGI模型对海量城市影像进行风格迁移,塑造出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超现实画面,唤醒市民对都市未来的多样想象。
- “共生壁画”深度学习创作:艺术家张敏与AI合作,将市民肖像与抽象图案深度融合,呈现多元社区的和谐共生。
- VR“时空漫游”体验:短暂沉浸于历史与未来的北京,仿佛穿行于城墙楼阁与高楼林立之间,让乘客在通勤路上与城市时空对话。
四、地铁空间的创新探索
北京地铁如今已不止于“地下交通工具”,而是延伸为可游览的艺术长廊。
- 一体化空间设计:站厅装修与艺术品浑然天成,如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参与的14号线望京站项目,以“艺术营造空间”而非简单装点,让环境本身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 文化长廊打造:二号线西直门站的壁画《燕山长城图》等经典作品,早已将地铁通道化为公共艺术展厅,乘客在行进中亦能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共鸣。
- 数字与公益并行:所有展陈零票价,面向八百万日均客流免费开放;站内二维码扫码互动、线上投票及AR体验,让市民随时介入艺术,并强化沉浸式参与感。
五、公益与社会影响
此次展览立足公益,以青少年科普与社区艺术共创活动为载体,邀请偏远地区师生远程连线工作坊;展期内还将在指定站点设置公益募捐箱,支持乡村教育与文化项目。
“短暂的艺术介入能有效缓解都市焦虑”,正如“5秒治愈”模式所示,数字插画与交互艺术在地铁空间的融入,为通勤族带来心灵栖息的刹那暖意。
六、媒体联动与传播
北青传媒将在全媒体矩阵开辟专栏报道;乂媒体与WaytoAGI则通过微博、抖音及技术论坛同步解读创作幕后。
“#我AI北京”“#地铁艺术季”话题已攀升至千万级阅读,短视频总播放量超百万次,公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七、展望未来
后续更多获奖作品将分批登陆其他线路,并尝试XR、沉浸剧场、跨界音乐会等形式,升级地铁公共艺术品牌。
与此同时,组委会将与国内外艺术机构联动,开启“地铁艺术节”,让城市交通空间持续焕发艺术活力,与北京这座都市同呼吸、共梦想。